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系统回顾总结了中国共产党百年历史进程及奋斗成就,深刻阐明了党独立自主、实践创造的百年发展规律,科学展望了党开拓进取、迈向未来的百年宏伟蓝图,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讲话通篇凝结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精华,折射出运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方法论的智慧光芒,具有丰富的马克思主义意蕴。
讲话重申了“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
坚持把马克思主义作为党的根本指导思想是中国共产党正确的政治选择。中国共产党之所以选择马克思主义作为根本指导思想,是因为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理论,“马克思主义尽管诞生在一个半多世纪之前,但历史和现实都证明它是科学的理论,迄今依然有着强大生命力”。中国共产党100年的不平凡历程,从正反两方面雄辩证明,中国共产党离不开马克思主义这个指导思想,党在革命、建设、改革和奋进新时代的伟大实践及取得的伟大成就,都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取得的。离开了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中国共产党就会失去先进性,离开了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会迷失方向。所以,习近平总书记在“七一”重要讲话中强调:“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因为马克思主义行!”
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中国共产党始终坚守的根本经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大革命时期,陈独秀右倾机会主义脱离中国实际,致使5.8万名党员锐减到1万多名。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王明“左”倾教条主义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把共产国际决议和苏联经验神圣化,使革命力量遭到极大损失。毛泽东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开拓者,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中,先后形成了《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反对本本主义》《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新民主主义论》等系列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伟大理论成果的代表作。1982年邓小平同志在党的十二大开幕词中指出,我们的现代化建设,必须“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习近平总书记在“七一”重要讲话中指出:“中国共产党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坚持实事求是,从中国实际出发,洞察时代大势,把握历史主动,进行艰辛探索,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指导中国人民不断推进伟大社会革命。”正是因为我们党始终强调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才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取得了社会主义革命、建设、改革和奋进新时代的伟大成就。
讲话坚持了马克思主义历史观
马克思主义历史观深刻揭示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由低级形态向高级形态发展是普遍规律,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动力,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资本主义的灭亡和共产主义的胜利同样不可避免。这些基本观点是中国共产党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理论基础,为中国共产党认识历史、引领时代、开创未来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习近平“七一”重要讲话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饱含深厚的历史情怀,具有深刻的历史思维,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历史观——
一是贯通百年党史,深刻认识了历史曲折发展的客观规律。讲话全面总结了中国共产党奠基立业、铸就辉煌的“四个伟大成就”,从百年伟大实践出发深刻阐明了“九个必须”的历史经验。
二是体现了“历史具有不可割断的内在联系”的马克思主义历史观。历史是从昨天走到今天再走向明天,历史的联系是不可能割断的。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百年党史表明,我们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进行的一切奋斗、一切牺牲、一切创造,归结起来就是一个主题: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百年党史贯穿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主题和弘扬伟大建党精神这一主线。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成就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创造了根本社会条件;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的伟大飞跃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的伟大成功,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充满新的活力的体制保证和快速发展的物质条件。新时代的伟大变革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更为完善的制度保证、更为坚实的物质基础、更为主动的精神力量。伟大建党精神,是中国共产党的精神之源,是构建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逻辑起点,从历史的角度总结伟大建党精神,既践行了马克思主义历史观,又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
三是从历史的视角看待现实问题。讲话从历史的角度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改革开放和国家治理体系等现实问题进行阐述,使用了“历史性突破”“历史性跨越”“历史性成就”“历史性变革”“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等词,充分体现了历史思维的特性。
四是对党的领袖人物、革命先烈、革命烈士和仁人志士进行了正确的定位和评价。讲话认为他们“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建立了彪炳史册的伟大功勋”“为祖国和民族建立的丰功伟绩永载史册”。
五是坚持了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讲话牢牢把握党的历史发展的主题和主线、主流和本质,旗帜鲜明地揭示中国共产党在中国的领导地位和核心作用形成的历史必然性,强调“历史和人民选择了中国共产党”,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创造了新的历史辉煌。
六是讲话体现了马克思人民历史主体理论。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贯穿通篇讲话。讲话先后86次提到“人民”,深刻指出“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真正的英雄”“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要求全党必须“紧紧依靠人民创造历史,贯彻党的群众路线,尊重人民首创精神,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着力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和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讲话深刻地诠释了我们党人民至上的价值追求,彰显出我们党增进人民福祉的使命担当,体现了“发展为了谁、发展依靠谁、发展成果由谁享有”的历史唯物主义人民主体论。
七是丰富了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理论。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指出,“中国共产党始终关注人类前途命运,同世界上一切进步力量携手前进”,提出在新的征程上必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以中国的新发展为世界提供新机遇”,这是对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理论的新发展。
讲话运用和体现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
马克思、恩格斯根据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批判继承历史上经济学特别是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思想成果,通过对人类经济活动的深入研究,揭示了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必须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基本原理,创立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随着新时代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形成,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被赋予了中国特色的内涵,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本质上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与市场经济建设和现代化发展的方方面面存在紧密的关联。
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体现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深化拓展了中国共产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规律的认识,丰富发展了中国现代化理论——
一是系统阐述了中国式现代化方案,创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现代化理论。讲话指出“我们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这句话不仅指出了“现代化不是西方化,而是中国式的现代化”,较好地处理了东方和西方关系的道路,而且将“两个文明”协调发展上升到“五个文明”协调发展,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文明观。讲话指出“中国人民不但善于破坏一个旧世界、也善于建设一个新世界”,这是党对传统和现代关系的一个基本判断,强调守正创新、开创未来。讲话要求“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两个布局”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四梁八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的重要内容,体现了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内在规律。讲话重申了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思想,进一步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
二是坚持把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同当代中国实际相结合,阐明了当代中国版的政治经济学的要义所在。讲话指出,新的征程上,我们必须“坚持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立足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新发展理念更加鲜明地强调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动力变革、效率变革,实现高质量发展;更加鲜明地强调不断调整生产关系以适应生产力发展,强调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强调确立市场竞争中性原则,破除阻碍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新发展理念进一步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和经济学说,对许多国家跨越“中等收入陷进”产生了重要启示,提升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学的国际话语权。新发展格局以畅通经济内外循环为支点,撬动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解决社会主要矛盾、实现共同富裕、应对逆全球化趋势等重大经济实践开辟了新的道路,开拓了当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新境界。
讲话贯穿了辩证思维、系统思维的马克思主义方法论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一切事物和现象都与周围事物存在普遍联系,每一事物或现象也是由各个部分和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而构成的系统或整体。辩证思维注重“两面性”看问题以及矛盾双方的协调式发展,系统思维要求通过正确认识和处理系统中各要素之间的联系,实现系统整体功能的优化,两者都要求从整体上、本质上完整地认识事物。
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实践了唯物辩证法和系统思维,为我们逐梦新时代、奋进新征程提供了有效的方法和“钥匙”——
一是阐明了历史与未来的辩证统一。“以史为鉴、开创未来”是整篇讲话精神的枢纽,讲话坚持用联系和发展的观点分析百年历史进程、历史成就、历史经验,并与宏伟蓝图有效地衔接起来,体现了明显的辩证思维。
二是精辟地论述了“行”“能”“好”三者之间的辩证关系。“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是因为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真理,“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是因为中国共产党掌握并践行马克思主义这一科学真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为什么好”是因为党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开创了符合民心、符合实际、符合未来的伟大事业,后两者归根到底是前者指导的结果。
三是坚持了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讲话既讲两点论,又讲重点论,在论述“九条历史经验”时,强调“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党的领导是党和国家的根本所在、命脉所在”,显然党的领导是核心和关键,是第一位的。
四是阐明了发展曲折性和前进性的辩证统一。讲话指出,100年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人民,“战胜了一系列风险挑战”,“书写了中华民族几千年历史上最恢宏的史诗”,在新的征程上,要深刻认识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带来的新矛盾新挑战,勇于战胜一切风险挑战。
五是坚持了整体联动的马克思主义系统思维。讲话通篇洋溢着“统筹”“协调”“系统”“体系”等词语,体现了从整体上把握事物的发展趋势、把握问题的关联性的思维。比如“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推动五个文明协调发展;全面一体推进政治建军、改革强军、科技强军、人才强军、依法治军,把人民军队建设成为世界一流军队;“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统筹发展与安全,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以及“以党的建设为统领,继续推进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不断严密党的组织体系”,等等。
习近平“七一”重要讲话是一篇充满真理力量的马克思主义纲领性文献,熔铸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性,彰显了马克思主义历史思维,体现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贯穿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方法,对于增强我们对共产主义的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心具有重要作用,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了理论依据和行动指南。深刻把握习近平“七一”重要讲话所蕴含的马克思主义意蕴,有助于增强贯彻落实讲话精神的理论自觉和理论自信。
(金羊网文/羊城晚报评论员陈雷刚)
作者单位:中共广东省委党史研究室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