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中华网络电视台欢迎您!

  【知识·军旅·人生】

  光明日报记者 刘小兵 光明日报通讯员 王雅夫 冀丽娜

  两年前的一天,马来西亚吉隆坡,一场国际视频会议正在进行,红十字国际委员会向全球发布《日内瓦第三公约》最新评注修订版,在这场多国军事代表和战争法权威专家参加的发布会上,做主题发言的是一名中国军人——来自国防大学政治学院西安校区军队司法工作系的王海平教授。

王海平:做教战研战的排头兵

  王海平教授在授课。贾林欢摄/光明图片

  从6年前受命参与公约评注修订工作以来,王海平觉得自己仿佛打了一场持久战。对《日内瓦公约》及其附加议定书的评注修订不仅仅是学术问题,更潜藏着未来战场的法理博弈,各缔约国派出几百名专家参与其中,有时一个案例的选取都会成为博弈的焦点。“该修订草案援引的是美国海军战争学院一名研究人员1979年发表的文章观点,其权威性和客观性值得质疑,其中抹黑诋毁中国人民志愿军形象的内容严重背离事实,违背国际法常识,应当删除!”王海平冷静而坚定地说道。最终经过专家组商议,相关内容被删去。这样的场景,在条约评注修订过程中常常会遇到。“谁让我搞的就是战争法呢?战味不足不行啊!”素来温文尔雅、颇有学者风范的王海平,已记不清多少次与那些外国同行正面交锋了。

  国际交流活动也并非都火药味十足,同样是传播中国理念、表达中国立场、讲好中国故事的另一阵地。王海平多次站上圣雷莫国际人道法学院的讲台,站在国防大学外军高级留学生面前,把“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伦理观念、“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政治智慧以及我军“三大纪律八项注意”优良传统介绍给外军,这些观念得到越来越多的认同。如今,王海平又收到了红十字国际委员会对《日内瓦第四公约》进行评注修订的邀请。

  “国家利益拓展到哪里,军事力量就应当跟进到哪里,相应的法律保障也必须延伸到哪里”。担任过联合国军事观察员并被授予“杰出贡献奖”的王海平,很早就开始思考这个问题。一份立法建议也在这样的思考中酝酿出炉。很快,建议事项就作为军事政策制度改革重大任务被赋予下来。王海平教授带着团队成员,在两年多的时间里,一头扎进专项任务中,取得一系列开创性成果。海湾战争结束后,鉴于国内对空战法律问题研究的缺失,王海平教授以强烈的使命感、责任感和紧迫感,夜以继日探索钻研,先后出版《空战法规则研究》《空战和导弹战国际法手册及评注》等著作,填补了国内军内相关领域研究的空白,有力服务了我军军事斗争准备。近年来,王海平主持完成《构建我国周边区域维和机制法律问题研究》《新兴领域国内国际法律规制研究》等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完成重要研究报告20余份,多项成果获得军队科学技术进步奖、军事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身为学科带头人,王海平教授为建设一流的教研团队倾注大量心力,一批后起之秀在各自的专业方向上深耕细耘、茁壮成长。

  课堂并不只在校园。更让王海平惦念着的,是怎么让战争法被一线部队、被基层官兵掌握运用,警惕和应对可能遇到的“法理难题”“法律陷阱”“规则冲突”,让战争法变成“敌人头上的紧箍咒,我们手中的金箍棒”。为此,他和团队成员每年都要深入部队,上雪域高原、登远洋舰艇、住边关海岛,仅近3年就参与重大军事演训、开展战争法培训、提供法律保障咨询130余次。来自各个战区、军兵种的一封封感谢信、一张张法律顾问(专家)聘书,是对王海平教授及其团队的褒奖,更折射出他以法为兵、矢志打赢的责任担当。王海平教授也被表彰为国防大学首批“教战研战”先进个人。

  《光明日报》( 2022年03月27日 07版)

点赞(11486) 打赏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