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中华网络电视台欢迎您!

七月盛夏,正是水稻种植季节。皮肤晒得黝黑的冯建伟开着一辆拖拉机在田间耕作,三五成群的白鹭翩翩飞过,勾勒出一幅生动的夏日农耕图。今年35岁的冯建伟大学毕业后辞去了白领工作,回到家乡广东省中山市南朗镇左步村,成为一名“新农人”,一干便是9年。起初,他和父亲耕种的农田只有几十亩,到现在已经发展到160多亩,亩产可达1000多斤。除了种田,冯建伟还在村里开发了钓鱼、钓虾、烧烤等农家乐项目,吸引了不少珠三角游客。

乡村,需要青年人才;乡村,是人才大有可为的广阔天地。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三农”工作最重要的任务之一。乡村要振兴,人才是关键。年轻人是从这片土地走出去的人才,他们对这片土地有难以割舍的情感,他们对故土怀有美好的期盼,他们希望乡村越来越好。要让更多的年轻人“反哺”家乡,既要用好乡愁吸引人,也要用好政策引回人,还要用好产业、项目聚集人,让更多的年轻人汇聚乡村,为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落实提供智力和人才支撑,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让更多的人实现“归田园居”,书写年轻人的“诗和远方”,也书写乡村的“诗和远方”。

以青春为名,来一场与梦想的田园之约。青春梦想要与时代同频共振,每一个青年要在党和人民需要的地方绽放绚丽的青春之花。对于更多人而言,“乡村梦”源于“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喂马,劈柴,周游世界。从明天起,关心粮食和蔬菜,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这是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是对幸福的追求,这样简单而朴素的画面里,是无数人童年的追逐、向往,是深埋的乡愁,点亮的是最初的梦想火花。青年人,有朝气、有梦想,正是拼搏奋斗的时候,要主动来一场与梦想的田园之约,深入田间地头,探索引进“稻虾共作”“鸭稻共养”等创新模式,抢抓发展机遇,在乡村创收,厚植乡村沃土,吸引更多的年轻人返乡创业,以青春之名,书写不负时代的青春篇章。

以科技为桨,扬现代化农业的时代风帆。科技创新是乡村振兴的“芯片”,是推动现代化农业快马加鞭的助推器。当我们再也不用饿肚子的时候,我们始终不忘“杂交水稻技术”让中国人吃得饱、吃得好,在田野之间书写了令世界瞩目的“论文”,科技推动了种业质量的提升,实现了机械化的田间劳作,翻开了智慧农业的新篇章。科技的源头是教育,藏在田野中的一间玻璃书屋,不仅用知识点亮了美好的未来,也寄托了年轻人建设美丽乡村的心愿。更多年轻人怀揣梦想走向乡村,让智慧在这里碰撞,营造浓厚的创业氛围,当好家乡的“宣传员”,让广袤的田野,不仅有“稻花飘香”“知识甘甜”,更有“创意成金”的美谈。

以奋斗为笔,在希望田野书写“诗和远方”。在这片红色热土上,深藏着无数红色资源,我们要深挖红色富矿,传承红色基因,让更多的年轻人听党话、跟党走,主动接好乡村振兴接力棒,以奋斗为笔,放飞青春梦想。 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年轻人要认真学习“七一讲话”精神,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主动回到家乡创业,坚持生态绿色产业发展,加快“红绿相融”的旅游产业发展,提升乡村治理成效,实现农村美、农民富、农业强,在希望的田野上书写“诗和远方”,书写家国天下。

“路虽远行则将至,事虽难做则必成”,从乡村振兴到共同富裕,我们还有一段不短的路程,既需要确保共同富裕路上“一个不掉队”,也需要我们始终把人才建设放在重中之重的位置,织密织牢民生兜底保障网,锚定高质量发展,传承红色基因,增强年轻人推动共同富裕的“内动力”,坚定地走美丽经济的路子,不断激发人民群众的内生动力,增强他们创新创业创收的干事激情,绘好共同富裕同心圆。(金羊网 文/婧蓝)

点赞(6630) 打赏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