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丙奇
“父母是世界上唯一一个不需要持证上岗的职业。”这句耳熟能详的话正在渐渐发生“变化”,家长们可能也需要持证上岗了。浙江省教育厅公布了《浙江省教育厅关于省十三届人大五次会议杭111号建议的答复》。浙江省教育厅6月30日向浙江省人大代表丁杭缨作出的《关于省十三届人大五次会议杭111号建议的答复》中提到,杭州市上城区推行“星级家长执照”,基于数字家长学校学习数据,对“父母持证上岗”进行了有效探索。计划2021年秋季学期开始,将在浙江数字家长学校试行家长学习积分制,待时机成熟时在全省推行。
对于“父母持证上岗”,赞成者认为,做合格的父母对孩子的成长极为重要,“父母持证上岗”应尽快推行。去年两会上,全国政协委员、南开区政协副主席许洪玲就建议,在社区举办家长课堂,建立“家长教育指导工作室”,面向适龄儿童家长,聘请第三方或者有教育经验的志愿者作为老师。针对孩子准备进入小学的家长开展相关课程教育,颁发“合格父母”上岗证随学生档案入学。反对者质疑,“父母持证上岗”是搞形式主义,家长没有获得“合格父母”证书,难道就剥夺家长的监护人资格,或者不能让孩子入学了?家长为获得所谓的“合格证书”,要花时间学习相关课程,获得学分,可这究竟有多少实际用处呢?
过于强调“合格父母”证书,就必然会有这些争议。我国要加强对父母的家庭教育指导,但不应该把关注点集中在获得“合格父母”证书上,对“父母持证上岗”解决当下的家庭教育问题,要有合理的期待。如果强制要求家长必须获得“合格父母”证书,并把“合格父母”证书与学生入学等挂钩,这就涉嫌侵犯家长与学生的权利。另外,要引导所有家长做合格父母,在进行家庭教育指导基础上,必须努力创造让所有家长都做“合格父母”的教育环境,防止家庭教育“知行分离”。
目前,我国正在制订《家庭教育法》。《家庭教育法》草案规定,“未成年人的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应当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理念,自觉学习家庭教育知识,特别是在孕期和未成年人进入婴幼儿照护服务机构、幼儿园、中小学校等重要节点进行有针对性的学习,掌握科学的家庭教育方法,提高家庭教育的能力。”这强调了父母学习家庭教育知识、提高家庭教育能力的重要性。但学习家庭教育知识,重要的是过程,而不是获得所谓证书。各地应该积极发挥社区和学校的作用,并利用在线资源,给家长讲授家庭教育知识。也就是说,对家长进行家庭教育指导,要落实学校和社区责任,确保给家长开设相关家庭教育指导课程,覆盖全部家长。
对家长的家庭教育指导,明确家长保护未成年人的法律责任,与进行科学的育儿,是不同范畴的内容。“合格父母”证书引发争议,也与将法律责任与科学育儿混为一谈有关。我国《未成年人保护法》规定了家庭保护的责任,家长没有履行这些责任,是要被追究法律责任的。在此基础上,怎么理性、科学对待孩子的成长,则很难把责任全部推给家长。
近年来,针对家长给孩子“疯狂报班”“鸡娃”等问题,一些舆论把责任归咎于家长的不理性,而这却是家长学习家庭教育知识,获得“合格父母”证书也难以解决的问题。家庭教育指导告诉家长,要对孩子有合理的期待,要重视孩子的身心健康成长,不能以牺牲孩子的身心健康为代价,去获得更好的分数,可是具体到现实,家长的“知”和“行”是分离的,不要说普通家长,就是一些能说出不少家庭教育大道理的大学教授,也陷入“育儿焦虑”。
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我国各地的义务教育存在事实上的不均衡,中考后的“普职分流”因职业教育被视为低人一等而成为“普职分层”,中高考均用学生的考试分数作为重要甚至唯一的标准进行评价与录取……这导致基础教育应试化、竞技化。要让家长在这样的教育环境中,不关注孩子的分数、名次,十分困难。在家长们看来,“鸡血”的父母才是对孩子未来负责的合格父母,而听专家建议,不关注孩子学习成绩,就让孩子玩的家长,才是不合格的。为此,要让家长用科学的理念、方法育儿,还必须构建良好的教育生态。
(作者是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