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中华网络电视台欢迎您!

记者从2021年“三夏”小麦机收暨粮食作物机收减损工作视频会议上获悉:今年我国夏粮生产势头良好,冬小麦面积扭转连续4年下滑势头,增加了300多万亩。目前,西南地区小麦已收获过半,增产趋势明显;黄淮海即将开镰,长势好于上年、好于常年,丰收在望。

所贵惟贤,所宝惟谷。一粥一饭关系国家安危、人民幸福,保障粮食安全始终是国计民生的头等大事。尽管时过境迁,捡拾散落麦穗的场景已经成为记忆,但对于保障粮食安全来说,“颗粒归仓”的意识任何时候都不能丢掉。特别是在耕地资源有限、增加播种面积困难的条件下,降低机收损耗就是增加粮食产量。据测算,把小麦机收损失降低1个百分点,就能挽回粮食25亿斤以上,潜力非常可观。不难看出,打好“三夏”机收这场硬仗,实现颗粒归仓、丰收到手,有助于稳住国家的“粮袋子”,鼓起农民的“钱袋子”,增添端牢中国饭碗的底气。

农谚讲:“麦在地里不要笑,收到囤里才牢靠。”夏粮是全年粮食收获的第一季,小麦机收是夺取夏粮丰收的收官之战。正所谓“九成熟、十成收;十成熟,一成丢”,小麦适收期一般为3至5天,如果收获不及时,不仅会造成产量损失,也会影响下茬作物播种。要用30天左右时间,把3.35亿亩小麦收获到手,再把夏玉米适期播种下去,时间可谓不紧,任务可谓不重,必须充分发挥农机主力军作用,抢农时、增效率、夺丰收。数据显示,今年投入“三夏”麦收的联合收割机将超过60万台。“三夏”麦收有了机械化的托举,实现颗粒归仓就有了坚实支撑,“用中国饭碗装中国粮食”就获得了可靠保障。

品味这一季的“三夏”麦收,背后的一些指标值得关注。一方面,是当前我国小麦、水稻、玉米机收水平已分别达到97%、94%和78%;另一方面,是我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已达58.3%,农作物品种实现大规模更新换代,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超过68%。这些数字,体现着我国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提升。正因如此,才有了我国粮食生产实现历史性的“十七连丰”,粮食产量连续6年站稳1.3万亿斤台阶。事实证明,五谷丰登,既需要来自风调雨顺的自然馈赠,也离不开广大种粮人的努力奋斗,更离不开以农业科技为支撑的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提升。只有强化农业物质技术装备,真正实现“藏粮于技”,才能为农业发展注入不竭动力。

仓廪实、天下安,手中有粮、心中不慌在任何时候都是真理。必须看到,尽管我国粮食生产喜获“十七连丰”,但粮食安全的基础仍有待进一步巩固增强,保障粮食安全的任务还十分艰巨。值得关注的是,据农业专家估算,我国每年粮食全产业链总耗损率约为12%,损失量约700亿斤。可以说,节粮减损等同于粮食增产,是增加粮食有效供给的“无形良田”。面向未来,努力在机收减损上挖潜力,加快新技术新装备推广应用,持续提升农机技术管理水平,确保实现颗粒归仓,就一定能把保障粮食安全的根基夯得更实,把中国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为应对各种风险挑战提供有力支撑,从而推动中国号巨轮乘风破浪、行稳致远。(金羊网 文/丁恒情)

点赞(6759) 打赏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