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lcome to DZHTV!

多久没看到这样的国剧

在近几年的国产剧中,再也不会出现这样一部剧了。

 

不仅让人上头,而且特别持久。即便剧都已播完几个月了,还频频被推上热搜,更是凭借过硬的制作,在豆瓣上拿到 9.3 的高分。

 

不错,就是虽迟但到的——


《觉醒年代》


 

作为庆祝共产党 100 周年的献礼剧,它已经烙上了“主旋律”的标签,但它又是一部罕见的主旋律。

 

在这部剧中,我们很难看到那些死板的台词、面具化的人物,甚至是夸张的剧情。


相反,《觉醒年代》犹如平地炸雷,给了我们一记视觉听觉上的暴击,让我们惊觉:原来主旋律还能这么拍啊!

 

说实话,看《觉醒年代》时,我的鸡皮疙瘩就没消过,它们就像沙漠中的白杨树,持久地驻扎在我的皮肤上。

 

不得不说

 

《觉醒年代》的镜头语言,真的太牛了!

 

首先是构图和意境上的美。

 

犹记得,陈独秀和蔡元培相遇时,乌木阁楼,漫天飞雪。


导演还特意用前景遮挡,烘托了这美感。

 

不多说了,上动图:


图片


陈独秀与钱玄同相约陶然亭,周围风景近乎水墨,唯有三人的两把黄伞,亮得异常显眼。

 

或许,这暗喻了三人的革命中的领路人身份。


图片


此外,导演还特别喜欢用空镜头来烘托气氛。

 

陆一就特别喜欢这一幕。

 

陈独秀与久未相见的妻孩雨中重逢,导演除了拍重逢之外,还拍了雨打纸伞、雨落花草。


图片

 

你说有什么实际用途吗?

 

没有。

 

但这些空镜头,却让这份重逢更加动人。

 

还有一个场景,是蔡元培、陈独秀、胡适三人同行。

 

有意思的是,导演不拍三人的脸,却把镜头对准了三人的脚。

 

三人深一脚,浅一脚地在泥泞的道路中艰难前行,这是一个绝佳的镜头隐喻,隐喻着三位新文化运动的领头人,也是在革命的泥泞道路中,艰难前行。

 

除此之外,《觉醒年代》的镜头语言,更是让人拍案叫绝。

 

印象最深的是,鲁迅和毛泽东出场的两个场面。

 

直到现在,陆一都想大叫一声绝绝子。

 

先说说鲁迅出场。

 

街头菜市场,一众官兵压着一个犯人,在群众的围观下,走向砍头的行刑地。

 

旁边有人吃着东西,轻飘飘地安慰要被砍头的人:“兄弟,别怕,二十年后又是一条好汉”。



行刑时间到,刽子手手起刀落,人头落地。

 

人们顿时沸腾起来,不是为一条生命的逝去,而是他们带着馒头来蘸人血了。

 

热腾腾的人血馒头,被捧在那些人的手中,亦如那放不下的吃人教义。

 

还有人感叹,这刀法远不如大清利落。


图片

 

不远处,一个瘦弱的男子正翻看碑帖,他冷眼旁观着一切。

 

这个人就是鲁迅。

 

这个场面就是他笔下,著名的“人血馒头”。

 

整个场面并不长,但用大提琴烘托了整场气氛,让人觉得既愤怒又悲凉。

 

陆一想,这正是当年鲁迅看到这一幕时的心情吧。


 

毛泽东的出场,导演用了蒙太奇手法,剪辑出了一副乱世中的浮世绘。

 

毛泽东雨中疾跑,在他的眼中是这样的世道。


图片

 

官兵骑马强行穿行,一个小贩因为避让鱼全打翻在地,高楼上,是那些阔太太们冷眼旁观。

 

一边是穷人家正在卖孩子,乞丐正如狗一般,在地上进食。

 

一边是富人家的孩子,正坐在车里吃着三明治,还有人帮他擦嘴巴。

 

面临如此乱世,星星之火已种在了毛泽东的心中。


图片

 

当然,一部剧的成功,不仅仅在于画面,还有人物。

 

以往,陈独秀、胡适、鲁迅、蔡元培等人,出现在我们的教科书上时,是单薄的、冰冷的。

 

但当这些人被放进一个个真实的故事里时,他们是那么鲜活和可爱。


 

就像陈独秀,这个创办了《新青年》的革命家,他固执、正直、浑身闪耀着理想的光芒。

 

但同时,他又是个性情中人。


面对自己喜欢的人,动不动就牵手抱抱要亲吻。

 

见到久别重逢的老友,要抱抱。

 

与胡适见第一面,就牵着人家的手不放。

 

鲁迅写出《狂人日记》,他扬言要亲吻人家。



请别人出马办事时,对方夸夸其谈,他立马化身捧哏角色,“哎哟,没错,可不是嘛,还真是。”


张口就来。

 

这样的陈独秀,是卸下了历史面具的陈仲甫,真实且生动。


 

陈独秀的扮演者于和伟,也凭借这个角色,拿到了 2021 年白玉兰奖最佳男主角奖。

 

陆一想说,实至名归。


再来说说辜鸿铭,剧中这一形象的塑造,也是一绝。

  

这个老学究,虽然留洋海外,精通九门外语,却是个顽固的保皇派。

 

在新文化运动大潮中,他依旧一副传统做派,留着一根清朝辫子,身后永远跟着两名随从。

 

这是妥妥的反派。

 

但深入了解,才知道他不仅不是反派,反而是一个深入骨髓的爱国者。

 

他认为,剪掉辫子,穿上西服不是改良,不是革命,用效仿西方的方式来证明自己强大,只会招受洋人的鄙夷。

 

只有带着中国人本来的样子去壮大自己,才能赢得西方的尊重。


 

且不论辜鸿铭留辫子,保持传统做派的行为是否迂腐,但他的想法却无意识地触动了中国人革命的本质。

 

借外国的理论,来探索中国的道路,这样的革命是错位的,这也是陈独秀革命最终走向失败的原因。

 

镜头语言到位了,人物立住了,最重要的故事内核稳住了,那就成了。

 

事实证明,《觉醒年代》做到了。


陆一开头就说了,《觉醒年代》是一部罕见的主旋律电视剧。


它的罕见不仅仅是拍摄时候,还在于它没有生硬地歌颂历史伟人,它更在于用这些历史伟人来彰显中国人的精神和风骨。

 

陆一在这聊聊几个代表性片段,从中可窥出何为中国人的精神和风骨。

 

辜鸿铭在北大做过一场演讲,专论中国人的精神,这场演讲堪称经典。

 

他认为,中国人比外国人更胜一筹,在于中国人骨子里有种温良。

 

这种温良,不是温顺,更不是懦弱,而是一种力量。

 

这种力量生出了中国人骨子里的礼貌,这种礼貌的本质,是体谅、照顾他人的情绪。

个人最喜欢的,是那个年代的人们对异己的态度

 

那个年代,思想如百花齐放,不用说革命派和保皇派一天都在吵架,就连革命派内部,也吵不停。

 

但无论怎么吵,他们都对事不对人。他们讲道理,谈理论,摆证据,即便吵架时如何面红耳赤,吵完后仍然会尊称对方一声“先生”或者“教授”。

 

人身攻击,破口骂娘的话,即便是他们气得瞪眼,都绝不说一句。

 

愤怒之余,依然还保持着对彼此的体面。

 

后来,即便是闹得最大的革命派和保皇派,也依然能放下成见,坐上谈判桌一致对付英国人。


放言如今,虽离这段历史快 100 年,但我们却活得越来越狭隘。

 

和自己意见不同,就是异己,想尽一切不齿的办法排除。


排除不成,恼羞成怒到人身攻击,各种羞辱,对本人羞辱还不够,还扯上别人的爸妈一起,受这平白无故的咒骂。

 

结果骂着骂着,连为了什么事而骂都忘了。

 

简直可笑。

 

剧中,有个角色特别出彩,也很少为人所知,那就是陈独秀的儿子陈延年。

 

陈延年投身革命,还给自己定下了“六不”原则:


不闲游、不看戏、不照相、不下馆子、不讲衣着、不作私交。

 

这严苛的六不原则,他全做到了。

 

陈延年只活了 29 年,他被行刑时坚决不跪,最后站着被乱刀砍死。

所以,究竟什么是中国人的精神和风骨?

 

陆一认为,它是不卑的礼貌,是不懦的温良;是兼容并蓄,求同存异;是不卑不亢,不畏强权;是只认真理,宁死不屈。

 

那时候的中国,需要的就是拥有这些精神和风骨的先驱。

 

他们堵上自己的一生和生命,改变了中国历史的进程,他们点亮了一盏灯,让被困在黑暗中的中国,找到了往前走的道路。

 

书本上,常常让我们背得头疼的信条,他们却付出了生命去维护和实践。

 

网络上,有人问《觉醒年代》还有没有续集。

 

其中,有个高赞回答:你现在的生活,就是它的续集。

 

读来不禁令人热泪盈眶。

 

《觉醒年代》的剧本历经 6 年而成,期间又大改 9 次后才走到我们面前。

 

在 2021 年的白玉兰奖上斩获颇丰:最佳导演、最佳男主角、最佳编剧。

 

实至名归。

 

最后,陆一想说,在这个浮躁的年代里,能看到像《觉醒年代》这样的佳作,何其有幸!


谢谢编剧的呕心沥血。

 

谢谢《觉醒年代》剧组的每位工作人员,以及用心演绎的戏骨们。

 

更谢谢 100 年前,那些为了中国而奔走的每个人。


Like(10248) Reward

Comment list There are 0 comments

No comment yet

Comment post 取消回复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发表
评论
Back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