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十月,全球目光聚焦北京。10月29日闭幕的中共十九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根据全会公报内容以及30日举行的中共中央新闻发布会信息,这份重磅文件立足于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将新发展理念贯穿于发展全过程和全领域,提出了经济发展取得新成效、改革开放迈出新步伐、民生福祉达到新水平等未来五年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重点任务、重大举措,集中回答了新形势下实现什么样的发展、如何实现发展这个重大问题。这不仅为中国描绘了未来发展蓝图、明确了前进方向,也必将为世界经济复苏与增长带来新机遇。
用中长期规划指导经济社会发展,是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重要方式。本次全会一项重要任务是为“十四五”时期的中国发展把脉定向。这个时期将是中国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基础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具有不同寻常的意义。而从国际形势看,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新冠肺炎疫情对全球经济社会发展造成严重冲击,世界各国无不期盼复苏的新动力与新机遇。在此背景下,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在关键节点的发展布局,无疑令国际社会普遍期待。
人们注意到,中共十九届五中全会公报中并没有提出量化的经济增长目标,而是强调“经济发展取得新成效,在质量效益明显提升的基础上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这充分契合了中国进入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的客观需求。正如路透社援引专家观点指出,这说明中国不再追求单纯的数量扩张,而是追求高质量发展。事实上,全会公报明确提出,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把扩大内需作为战略基点,特别是对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际国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作出战略部署,可以说明确了发展的主攻方向和重要着力点,对中国和世界来说都具有深远意义。
怎么理解中国的“新发展格局”?它是中共在准确把握经济发展客观规律基础上、积极应对国际国内形势变化的主动作为。这一长期战略强调的不是国内经济的单循环,而是开放的国内国际双循环。大国经济一个共同特征是国内可循环,中国也不例外。事实上,自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之后,中国经济再平衡已取得显著进展。比如经常项目顺差占GDP比重从2007年约10%下降到2019年的1%左右,外贸依存度也由过去的60%以上下降到目前30%左右,这表明中国经济增长越来越多依靠国内消费和投资。
市场是全球稀缺资源。拥有超大规模市场的中国内循环强劲,必然会吸引更多全球优质要素资源,从而带动国际经济循环,实现国内循环和国际循环相互促进。事实上,“高水平对外开放”本就是新发展格局的题中之义,全会公报用“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这三个“更”诠释了未来对外开放的方向,向国际社会进一步传递出推动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的坚定信心。正如中方官员在发布会上强调的,构建新发展格局绝不意味着对外开放地位的下降。相反,展望未来,中国外贸进口和出口、利用外资、对外投资的规模将会持续扩大,更好地与世界互利共赢、共同发展,而这同样是大国经济的重要特征。
中国不仅有谋划新发展格局的战略眼光,同样有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的实力。根据联合国贸发会议27日发布的报告,今年上半年,全球外国直接投资(FDI)同比下滑49%,而流入中国的FDI规模相对保持了韧性。今年以来,宝马、戴姆勒、西门子、丰田、LG、巴斯夫等一大批外资大项目在华增资扩产。近期,来自世界各地的第三届进博会展品正不断运抵上海。这充分表明,“中国机遇”令世界振奋。
值得关注的是,中共十九届五中全会除审议通过关于未来五年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的建议外,还通过了关于2035年远景目标的建议,这包括:经济总量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将再迈上新的大台阶、关键核心技术实现重大突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等。如果上述目标如期实现,中国将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这表明,中国的发展着眼长远,为世界带来的确定性也将是长期的,充分体现了负责任大国的担当。
蓝图已经绘就,目标坚定明确。在滚滚向前的时代大潮中,仍处于重要发展战略机遇期的中国,将始终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一步一个脚印接续奋斗,专心做好自己的事,坚持与世界“拉手”,推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样的中国,必然会创造更大的发展奇迹与共赢机遇,值得世界期待。(国际锐评评论员)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